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是金融科技下乡的重要动力和任务。2021年4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通知》,江西省是全国9个试点省(市)之一,同步在全省全面开展试点。为了解宜春落地情况,人民银行宜春市分行(以下简称宜春市分行)组织开展的专项调查发现,宜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呈现重点示范效应、链式集群效应、普惠长尾效应,但仍面临“商业可持续性难”“深度协同难”“创新突破难”等问题,建议强化政策扶持和增信建设、深化产融耦合与链式发展、优化场景应用与产品创新,助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从有到优”的嬗变、“从1到N”的聚变和“从0到1”的蝶变。
(资料图片)
中国人民银行宜春市分行 副行长 梅强
1.注重科学筹划与政策引领,重点打造形成示范效应
(1)强化顶层设计
将金融科技赋能示范工程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成立专门推进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由领导挂帅、驻村挂点干部带头推动,确保示范工程蹄疾步稳。宜春市分行在铜鼓、靖安开展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将“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信贷产品应用加大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力度”作为考核内容。
(2)强化货币政策支持
加大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力度,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科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线上贷款等加大对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截至2022年末,全市累计发放8504笔共98.11亿元财政惠农信贷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3)强化重点示范村建设
依托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重点打造金融科技赋能示范村样板。督促人行铜鼓县支行指导铜鼓农商银行主动介入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高桥乡梁塅村,在移动公司建成“5G+五彩梁塅数字乡村”平台和移动数据大分析实时在线系统的基础上,对该村进行整村授信评级,发放“黄精贷”“农权贷”“下岗再就业贷款”277笔,总金额2244万元,贷款利率9折优惠。“5G+五彩梁塅数字乡村”项目在第五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江西区域赛中以总分第一摘得一等奖,并入选2023年“03专项”示范项目。
宜春市分行与宜春移动公司赴铜鼓梁塅村调研“五彩梁塅数字乡村”
2.注重产融耦合与创新引领,链式发展带来集群效应
(1)围绕特色产业创新信贷产品
九江银行宜春分行利用供应链金融平台和智能化风控体系,围绕樟树中药材产业、宜丰竹木产业、靖安白茶产业和万载富硒农产等特色产业,按“一县一品”推出定制化供应链产品,截至2022年末授信余额8.6亿元,助力主打产业链式化发展。上饶银行宜春分行推行移动展业,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移动定位等技术,实现整村评定授信、批量开发,向靖安县中源乡民宿协会授信1亿元,支持靖安县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截至2022年末已发放“民宿贷”3000余万元,支持70余户民宿农户创业。
(2)围绕特定主体推出专项信贷产品
赣州银行宜春分行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全面改造创业担保贷款业务传统作业模式,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线上化,截至2022年末已向104户创业农户发放305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
(3)围绕线下+线上丰富金融服务
建设银行宜春分行依托“裕农通”APP构建“裕农通”服务点、“裕农市场”“裕农学堂”等农村产业链一条龙金融服务,以“核心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推出“裕农快贷+”产品和服务。截至2022年末,利用“裕农快贷+”模式新发放2000余万元农险增信贷、482万元农机云贷和132万元种植业贷。
3.注重设施改造和信用建设,数字普惠实现长尾效应
(1)推进数字技术设施建设
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6325个,千兆光网覆盖率达129.7%,实现乡镇重点5G场景网络连续覆盖。各县相继成立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镇级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村级农产品电商服务站,覆盖率超过90%。万载县依托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涌现直播电商店5900余家,2023年前4个月线上线下销售农特产品8.2亿元。
(2)推进数字金融设施建设
持续优化农村ATM、POS机及其他受理终端等基础设施布设,截至2022年末,全市部署ATM机1489台,联网收单机具11.92万台,普惠金融站507个,实现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向基层农村全覆盖。
(3)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依托江西电子政务共享数据统一交换平台,建立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将全市农村土地承包、宅基地、林权和财政补贴等经营活动信息上传至统一交换平台,助力全市统一开展整村授信。目前宜春市及辖内所有县均完成存量数据录入,探索按期更新数据,保障农户开展信贷的数据依据。
1.金融科技下沉面临“商业可持续性难”
(1)农业产业基础较薄弱
传统农业生产具有低收益性和市场、自然的双重风险性,且进入门槛低,竞争性大,欠缺盈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宜春市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尚未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近10年,宜春市城镇化率从42.75%提高到58.02%,农村人才和优质农业要素资源外流,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农民综合素养不高,对金融科技认知难,乡村规模不经济依旧突出。
(2)数据共享程度不高
目前仍有海量“三农”数据分散于各部门或处于沉睡状态,数据标准化程度不高且呈现碎片化特征,政银农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突出,数字壁垒、数字鸿沟对乡村信贷需求、供给高效匹配形成挑战。
(3)配套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辖内少数县市涉农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存在财政惠农信贷通代偿不到位的现象,农业政策性担保依然乏力。截至2022年末,全市各县16家担保公司中10家的“三农”担保户数、余额均为零,说明担保覆盖面不足,亟待提升可得性。
2.金融科技服务农业面临“深度协同难”
(1)政策端“几家抬”齐心协力难
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涉及部门超过七家,建设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需要录入的信息更是涉及数十个部门,在政策推出、项目推进、信息共享和风险共担等方面有较多分歧与阻隔。
(2)金融端“数字化”全面服务难
辖内涉农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缓慢,对金融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意愿不强,线下线上产品同质化严重。邮储、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线上结算类业务替代率较高,但线上涉农信贷业务量占全部信贷业务比重不足10%。中小金融机构信息科技投入少,并缺乏权威性、可负担的行业性算力基础设施可用,推进数字化转型面临较大阻碍。
(3)产业端“三产”融合发展难
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多元化,但数字化转型率还很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截至2022年末,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51家,农民合作社达10527万家,家庭农场2765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96余家。但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规模偏小、运行不规范、实力较弱,上下游带动能力不强。农村二、三产业占比低,虽然产业融合有所发展,但三产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且集聚整合力不强,难以获得充足的金融科技支持。
3.金融科技赋能乡村面临“创新突破难”
(1)金融科技人才短缺
目前,宜春市金融科技创新人才紧缺,对区块链、人工智能和数字人民币等前沿金融科技欠缺敏感性,难以跟上乡村振兴的金融科技创新需求。
(2)抵押担保依赖症仍重
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风控要求和管理门槛较高,对抵押担保的路径依赖依然严重,全市农村信用贷款占比仍然相当低,首贷户拓展比例在全省靠后。
(3)社会资本投入过少
根据对全国2660个县域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评价,中部地区社会资本投入、乡村人均社会资本投入分别为193.8亿元、80.2亿元,比西部地区198.4亿元、89.4亿元低,与其他指标结果中部都明显高于西部格格不入。特别是宜春,2023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网报增速下滑29.4%,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降幅度超过30%,对农业领域的投资更是乏力。
我国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对金融科技下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把握主动权、早日建成数字乡村,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1.强化政策扶持和增信建设,助力“从有到优”的嬗变
(1)持续强化政策精准扶持
切实做好全市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的轮换工作,优选具有金融科技专长的金融干部到乡镇挂职任职,补齐人才短板。联合制定扶农助农财政金融组合政策,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再贷款与碳减排支持工具,加强贷款风险补偿金、担保基金、贷款贴息等政策激励引导,积极整合产业政策性基金,建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补齐商业难持续短板。
(2)优化信息数据的积累和共享
推进全市农村经营户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建设,及时更新、录入和共享数据信息,依托丰富的数据对农户进行评级授信,积极推进整村授信和贷款批量化、标准化发放,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推进农村金融需求降本增效。
(3)健全配套保障机制
完善乡村重大项目建设资料和程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数字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各类政务、缴费、普惠贷款等综合服务场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做优农村产权确权颁证登记备案工作,健全评估机制和产权流转机制。推动各县市组建政策性农业担保机构,提升“三农”贷款担保覆盖率。
2.深化产融对接与链式发展,助力“从1到N”的聚变
(1)搭建数字化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
整合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信息,开发一站式、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和综合服务系统,并依托该系统信息为其上下游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2)建立“行长+链长”专项服务机制
针对各县市生猪养殖、中药材、富硒有机农产品、民宿旅游等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链金融服务“行长+链长”机制,成立专属金融服务团队,由牵头行制定覆盖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综合服务方案,定期获取各产业链企业名单及金融服务诉求,做好针对性服务,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延链、强链、补链。
(3)做优三产融合的金融服务
针对农业种植育种、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创新订单、仓单、存货、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对接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推广保险担保、期货基金和上市融资等多元融资服务,推动一产、二产、三产上下游农业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
3.优化场景应用与产品创新,助力“从0到1”的蝶变
紧跟金融科技发展时代脉搏,深挖乡村振兴潜藏的数字场景金融需求,加大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
(1)推广动产质押创新
在九江银行试水活羊抵押的基础上,拓宽合格担保物范围,积极推动运用物联网、电子围栏、生物识别等手段,探索推广农机具、大棚设施、活体畜禽、养殖圈舍,以及农业商标、保单等抵质押融资。
(2)加大信用类贷款创新
充分利用农户公共信息,深入挖掘诸如交易结算流水、纳税、补贴、保险等内外部数据,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优化风险评估机制,开发更多信用类贷款产品。
(3)积极推动“AI+金融”在乡村落地
积极借鉴ChatGPT大语言模型技术,尽快开发适用金融领域的智能新模式,为贷前尽调、贷中监测和贷后风险排查提供自动生成的智能风控模式。
(4)争取数字人民币在江西的试点
积极向人民银行总行争取在江西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如获得试点资格,则可充分借鉴江苏、浙江等地的试点经验,将数字人民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增加江西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智能设备的数字人民币受理功能,重点打造数字人民币示范村、示范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