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正文

徽州文创的“三张面孔”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时间:2023-08-25 18:27:22

来自北京的小学生体验徽派古建营造技艺。     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徽州石雕。  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资料图片)

徽州汪满田鱼灯。 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电影《封神》造景使用了大量精美砖木石雕,邀请大批非遗传承人参与,相当一部分来自黄山市。他们的名字,出现在片尾庞大的字幕名单中,这只是徽州工匠无数次投入文化创意工作的一个新案例,这也是徽文化无数次与当代生活碰撞产生的一个新火花。

平凡的石头砖块变成珍贵的徽州三雕,常见的道地食材变成网红的徽菜好物,闲置的徽州古宅变成静谧的特色民宿,文化创意一头连着历史、人文与自然,一头连着当代生活,重塑一个古老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徽州,涵养独特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人们描活了一座城、连接起一群人,积极探索徽州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新路径、新模式。

非遗创意

——从小物件到一座城,文化带流量

当代人的旅途中,“文创”这个话题无处不在:大到故宫艺术传承的国潮爆款,小到一家民宿场景设计的网红IP,抑或是一条文创街、一支创意笔。

何为文创?“路人”的回答,大多是从故宫博物院出品的一支笔、一个本开始的。而故宫的“宝藏”,汲取了明清时期众多地方文化的深厚滋养,徽州地区正是其一。

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小胜告诉记者,黄山市现存非遗种类和数量在安徽省地市中均位列第一。其中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程大位珠算法、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4项、省级78项、市级148项,徽州三雕等7项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处,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0处,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5处。

从单纯的非遗传承到此后文创概念的介入,是对徽州非遗保护与利用、转化与传播的探索过程。徽派古民居的窗格,以薄薄的木刻变身为一张小书签;徽州古老的漆器,以浓郁的色泽成为珠宝首饰的点睛之笔……看似“信手拈来”的徽州审美元素,制成实用小物件,往往能引来游客的一阵惊叹。

当然,文创既是具体产品,也是整体业态;是一项非遗的创新,更是一座城市的创意。2000多年历史的徽州故土,成就了黄山这座创意创新之城,诚如当地人自豪地形容:“整座城市犹如一座可以随手触摸、亲近对话、没有屋顶的创意博物馆。”

吴小胜介绍,作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黄山市以全国千分之一的面积,保存了全国百分之一的传统文化资源,拥有2处世界遗产、2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名镇名村,千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千处历史文化遗存,百万件文书文献,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它的专属文化符号包括徽州教育、徽派建筑、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菜徽剧等。

从徽州的创意,到创意的徽州,正是因为徽州文化的深厚积淀,支撑起了黄山市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徽州文化表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打造符合安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凝聚了一座城的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黄山市80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76亿元,同比增长21.6%,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青年创客

——从守护者到创意者,高手在民间

以汪满田鱼灯为代表的“大鱼徽州”,今年尤其“亮堂”,甚至游进了上海的弄堂。若要追溯这盏灯的“进化史”,与当地人的创意加持密不可分。

城市的核心要素是人。文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人紧密连接起来。

一度“北漂”的张喆前些年选择回到家乡黄山发展。2019年,张喆来到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录制《徽州大山里的“迪士尼”》,探寻流传千年的“嬉鱼灯”——一个近年来由年轻人自发焕新的民俗活动。视频播出后火了,有网友不远千里赶来,只为看一眼“嬉鱼灯”,更有网友通过B站上的视频,学习摸索出做鱼灯骨架的方法。

作为安徽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伟也在追寻“创意”。他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回到黄山,一直致力于为传统工艺产品注入现代审美元素,并将茶器、花器、香器、家具等现代徽雕艺术品带进了高铁站的主题商店。他请来了优秀创意人才,集纳着优质产品创意,最终向人们输送出了文化的内涵。在朱伟看来,通过打造文创产品,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徽州”这个了不起的文化IP。

“10多年前,我们的关注点只停留在众多非遗传承人的身上。10年来,这支深耕传统文化、参与创意创造的队伍不断扩大。”黄山市人才办主任陈诚介绍,该市拥有800多名市级以上的非遗传承人、700多名留驻乡村的外来艺术家创客队伍、2000多名扎根基层的文化乡土人才,还有1.4万人规模的徽州古建工匠、3000多名民宿管家……他们都是徽州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

好的创意,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此,黄山团市委牵头成立青年创意(黄山)联盟,整合全市创意创新创业青年资源,打造集研发生产、学习培训、应用推广、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连续两年开展青年创意创新创业项目评选,提升创意产品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创意人才多是返乡来黄山的年轻人,运营的多是初创企业、轻资产,主要集中在智慧文旅体、广告会展、创意设计、影视演艺、新媒体服务、动漫游戏等领域。”黄山团市委副书记孙洁表示,“创意黄山”的发展理念为青年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今后将围绕“留住青年,助力创意产业发展”做文章,从创意理念培育到创业过程扶持,再到创意项目落地,提供全链条服务和全流程帮扶,为创业青年提供政策扶持、导师帮扶等服务,共同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的产业体系。

文旅融合

——从追风口到立风向,破圈中成长

时隔一年后,《宏村·阿菊》大型实景文化演出今年在黟县盛大复演。

它诞生于10年前,是安徽省首台大型实景文化演出。演出以徽州文化为背景,演出现场辅助以电影特技、水火特效场景、3D立体成像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出梦幻的视觉效果,堪称黄山市文创作品一个早期样板。

历经数年,徽州的文创是如何研发与壮大的?一场演出只是一个“开场白”,从演好“一出戏”到寻求“同台飙戏”,这条探索之路一直向前。

在新的创意理念下,传统与潮流碰撞、历史与时尚融合,催生了非遗传承、研学修学、露营民宿、摄影写生等新兴业态,加速了民宿、研学、运动、摄影、写生、电竞等多产业跨界融合。

记者了解到,黄山的民宿产业依托徽州传统民居、传统村落以及其他功能性空间(包括三线厂厂房、祠堂、废弃的茶厂、校舍等)发展,直观地展示徽州文化内涵和徽式生活的品格。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以文化产业培育为先,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先后引进宏村龙池湾民宿旅游景区、万春艺术馆、徽菜博物馆、黄山文创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同为世界遗产地的黟县西递把“写生经济”作为特色产业,全村已建立19个写生基地,每年吸引约17万名学生前来写生。屯溪黎阳in巷围绕“日游黄山,夜泊黎阳”主题,在创意和烟火气的碰撞中迸发勃勃生机。作为安徽省首设非遗夜市的徽州古城,“夜间经济”成为新风口,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出古徽州的新玩法……

在国内很多一线城市,城市的文创园区、文创市集“出圈”较早,热度颇高,但黄山市文创产业的特点鲜明:以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平台,文创产业搭建起文旅融合的重要桥梁,推动文创产品亮点纷呈,文旅融合之路不断延展。

“文创产业充满奇思妙想,旅游产业包罗万象,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和旅游产业升级。”黄山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科科长张海峰认为,文创与旅游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产品、新服务,丰富了传统景区的业态和产品供给,改变了传统旅游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产品的形式融入旅游业循环系统中,满足了游客的多元需求,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旅市场强劲复苏的当下,文创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依然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黄山市巅峰旅游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盛学峰认为,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徽州文化和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坚持以社会公众需求为导向、以时代前沿科技为依托、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加大对徽州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体现特色、深度,让文创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和桥梁。二是坚持“接地气”与“开脑洞”相结合,与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相结合,与优秀创意设计团队相结合,与优秀文化企业相结合,将文化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让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宽阔。(记者 吴江海 晋文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