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正文

8.8亿修缮的天水古城,岂容破坏性开发运营?| 特评

来源:凯迪网 时间:2023-08-23 14:26:11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尹传刚

央视新闻刊发《驻站观察|文保院落为何“变味”了?》,对甘肃天水古城内多个文保院落存在的更改文物原貌、违规私搭乱建、业态随意变更、审批监管缺位及消防隐患重重等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报道。


【资料图】

从这篇报道来看,天水古城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厚生巷13号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文保院落,现在院子被改造成日式风格,院内开了一家日料店;解放路10、12号文保院落,曾精心修缮过的柱子上钉着指纹打卡机,后院还加盖了彩钢厨房。此外,多个文保院落违规装修,擅自改变经营业态,紫砂壶经营店变成私房菜馆,酒馆变火锅店,茶社成餐厅。种种乱象不一而足,火灾隐患比比皆是。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为了修缮这些古建筑,当地先后拨付8.88亿元的资金。可是,下了“血本”修缮的古城,如今竟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这,能不让人痛心吗?

公共财政支出打了水漂,怎么对得起纳税人?文保院落横遭破坏,怎么对得起老祖宗?

按照文保部门要求,文保院落不管是业态的设立还是变更,均需经过申报,在专家评估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可现实中,这规定却成为无人在乎的一纸具文。报道提及,去年底厚生巷13号院落被大幅度改变风貌和加盖时,天水古城特聘顾问、负责修缮古民居的专家黄国翔即发现问题,多次要求经营主体停工整改并修改装修方案,但耐人寻味的是,当时负责运营天水古城的国有独资投资公司甘肃省公航旅集团对此置之不理,并未叫停。

文保院落被“改头换面”,未批先设、未批先修、随意更改经营业态,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商家和负责运营天水古城的企业,为了商业利益而藐视法律法规,当然该受到应有惩处。但是,板子不能只打在他们身上。

《论语》中孔子发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弟子冉有顾左右而言他,朱熹在《四书》批注中说“典守者不得辞其责”。文保院落乱改乱修乱建已非偶然事件,监管部门竟然一直缺位至今,当然“不得辞其责”。

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监管部门有没有定期组织对古城建筑保护利用状况进行评估?违法改建、经营乱象就摆在那里,为何视而不见? 当地已经回应,将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对文物保护、消防安全等责任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监管缺失、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我们拭目以待。

古人曰: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事后追责,永远不能代替事前监管。期待各地地方管理部门以此为鉴,保持不缺位、不失职的状态,真正把文物保护和安全防范放在工作首位,把工作做在前面,为历史文化遗产筑牢防护墙。

文物保护当然不是要隔绝一切商业活动,但商业化的前提是合法合规。无论如何,活化利用古建筑的路径中,肯定没有一味趋利、牺牲文化价值、让文保院落再遭破坏这条路。

推进活化利用,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理念,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防止建设性破坏。 合理修复,适度开发,重人文建设,保风土原貌,才是古城改建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